介紹了固定管板式換熱器管板設計標準,分析了管板熱應力產生機理,尋求減小管板熱應力的有效途徑,對指導管板設計、優化管板結構及改善換熱器性能等具有重要的意義。

換熱器是化工生產中重要的單元設備,通常用來加熱低溫流體或冷卻高溫流體,把液體汽化成蒸汽或把蒸汽冷凝成液體。換熱器按照結構形式可分為固定管板式換熱器、浮頭式換熱器、U形管換熱器和填料函式換熱器。與其他形式的換熱器相比較,固定管板式換熱器具有制造成本低、清洗方便、堅固耐用及適用性強等優點,被廣泛應用于化工、煉油等行業。固定管板式換熱器由殼體、U形管、管板、折流板及管箱等組成。殼體多為圓筒形,內部裝有換熱管,U形管兩端固定在管板上,按正三角形或正方形排列,通常在U形管上均勻安裝若干數量的折流板,提高換熱效率的同時還起到支撐管束的作用。與殼體兩端管板連接的是管箱,管箱分為左管箱和右管箱,均由圓筒、封頭和法蘭組焊而成。固定管板式換熱器常在操作工況極其嚴苛的情況下運行,因此換熱器管板既要滿足壓力載荷作用下的強度要求,又要滿足因殼體與U形管熱膨脹差引起的熱應力和管板兩側溫度差引起的熱應力要求。工作過程中管板產生的熱應力過大,會對其強度有影響,更有甚者會影響換熱器的換熱效率和工作壽命。因此,筆者在介紹管板設計標準的基礎上分析熱應力產生的機理,尋求控制管板熱應力的有效途徑。

1管板結構及設計標準

1.1管板結構

管板是固定管板式換熱器最重要的零部件之一,它與殼體、U形管和管箱連接,用來排布U形管,并將管程和殼程的流體分隔開來,避免冷、熱流體混合,同時承受來自管程、殼程的壓力和溫度的作用,受力情況較為復雜。業內在設計時所考慮的因素和標準不同,所設計的管板也有差異。起初對管板的設計沒有專門的設計依據,都是基于固定管板式換熱器零件,按照壓力容器的相關標準進行設計。隨著換熱器設計方法的不斷發展和完善,國內外開始出現了專門的換熱器管板設計標準。

1.2管板設計標準

1.2.1國內外管板設計標準

早在1941年頒布的美國管式換熱器制造商協會(TEMA)標準第一版對管板的設計計算進行了規定,將管板視為圓形薄板,并且認為它所受的載荷為均布載荷,該方法是一種半經驗方法,只適用于浮頭式和U形管式換熱器。1965年頒布的英國BS1515標準中,對管板的設計計算采用了Miller方法,該方法是一種迭代法,有15個設計參數。1969年,Gardenr1968年頒布的TEMA標準第五版為基礎,提出了不需要逐次逼近求解管板厚度的簡化設計方法,該方法可求解有效的局部壓力和徑向彎矩,但也僅限于浮頭式換熱器的設計計算。而專門針對固定管板式換熱器管板設計計算則是1959Galletly提出的強度分析方法,該方法考慮了管孔對管板的削弱和U形管對管板的支撐作用,而且認為管板周邊是彈性夾持的,以此理論方法為依據,1982年法國頒布了壓力容器設計標準———非直接火受壓容器建造規范(CODAP),從此固定管板式換熱器管板的設計進入標準化時代,1990年英國頒布的BS5500非直接火焊接壓力容器規范標準也參照了CODAP標準。德國的AD壓力容器規范標準和日本的JISB8249壓力容器構造標準中,對管板強度的計算是將管板看作由U形管固定支撐的平板來計算的。由此可見,國外對管板設計計算標準化做了大量工作,促進了世界范圍內管板設計理論的快速發展,為制定具有科學性、實用性、權威性、可操作性的管板設計標準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

我國機械部1972年頒布的部級標準列管式固定管板換熱器型式與基本參數包含了有關管板設計計算的內容,后來經過多名專家的反復試驗、使用實踐及局部修訂等,在1984年實施的鋼制石油化工壓力容器設計規定中,制定了一套換熱器管板強度的計算方法。參照美國TEMA和日本JISB8249標準,根據鋼制石油化工壓力容器設計規定》、JB1147鋼制列管式換熱器技術條件和我國多年來在管殼式換熱器方面的經驗編制了GB151-1989鋼制管殼式換熱器標準,該標準中對管板的設計計算與1984年實施的鋼制石油化工壓力容器設計規定相同。1993年根據國家質量技術監督總局制修訂標準項目計劃的安排,依據GB151-1989實施后國內管式換熱器技術發展的需要,并參照同時期國際同行標準對GB151進行了修訂,修訂后的標準為GB151-1999管殼式換熱器,于1999226日發布。最近一次對GB151內容的修訂是2014年,修訂內容涉及管板部分的主要有:修訂了換熱管與管板的連接,單管板設計計算,管板與管箱、殼體的焊接連接;增加了雙管板設計計算,換熱管與管板焊接接頭的焊縫形式附錄,波紋換熱管熱交換器的管板附錄。修訂后的新標準GB/T151-2014201551日起實施,名稱為熱交換器,目前對管板的設計計算均采用該版本的標準。

1.2.2國內外管板設計理論

換熱器設計人員,基本上都是以英國MillerKAG法的假設為基礎,進行管板的強度和剛度的計算,該方法的假設簡化為:換熱管和管板連接處無滑動;換熱管在受壓時不產生壓縮彎曲,只考慮軸向壓縮;管板受載后的變形為小撓度彎曲,忽略換熱管對管板彎曲的約束作用;把換熱管視為管板的均勻彈性基礎;管板開孔后的削弱。在上述假設前提下,依據不同的理論對管板強度進行計算。

我國GB/T151-2014中還規定在管板計算直徑范圍內應是具有均勻厚度的圓形平板(對于管板周邊延伸作為法蘭的部分可以具有不同于管板的厚度),在其布管區范圍內,除分程處局部外,應具有均布的密集開孔,在計算中認為壓力載荷是均勻的,不考慮質量載荷、壓降載荷及管板厚度方向和徑向溫差應力的影響。具體力學計算模型是將管板近似地視為軸對稱結構,并假設兩端的管板具有同樣的材料和相同的厚度,還應具有相同的邊界支撐條件。國內在工程實際中應用的BXM型固定管板式換熱器,大多都采用管板延伸兼作殼體法蘭的結構,因此管板與法蘭幾乎等厚。

2管板熱應力產生原因

固定管板式換熱器的兩塊管板通過換熱管、殼體相互固定在一起,實際工作中由于存在溫差,兩者自由熱膨脹量不同,造成變形相互約束,在這種熱變形得不到緩解的情況下就產生了很大的熱應力。管板和換熱管之間的連接區域出現熱應力過大現象,最終導致該區域產生破壞。圍繞著管板所受熱應力和使用過程中熱應力帶來的危害,業內相關研究工作者開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分析總結這些研究成果可發現,管板熱應力產生主要的原因是:

a.管板整體受熱并且受到外部約束。在固定管板式換熱器中,管板、換熱管及管箱等零件在沿某個方向膨脹過程中,當溫度變化引起的熱變形受到約束作用時,這些零件內部就會產生壓縮熱應力,該類熱應力可以通過解除約束而減小以致消除。

b.管板自身各部分溫度不同引發的熱應力。固定管板式換熱器的管板沿著厚度方向和周向的溫度分布不同,對應方向膨脹量也各不相同,但是管板作為一個整體,膨脹量是一體的,只能整體變形而不可能分層與溫度相適應地變形。因此,管板內部一部分會限制另一部分膨脹而產生熱應力,這種熱應力是與傳熱現象共存的,在傳熱零件中普遍存在而無法克服,只要零件內有溫度分布就有這種熱應力存在。

c.管板和其他零件形成的結構中,各處溫度分布不均勻引起的熱應力。如果管板與其他零件連接,由于線膨脹系數不同,相互膨脹程度也不同,引起管板產生熱應力。

3控制管板熱應力的措施

固定管板式換熱器管板長時間承受熱應力的反復作用,容易引起材料的蠕變,因此,在分析管板承受熱應力及其產生原因的基礎上,結合管板設計標準的要求,可采取以下幾種措施來降低熱應力:

a.適當增加管板厚度。提高管板的抗彎截面模量,有效降低管板應力。

b.采用彈性管板。設計制造一種彈性管板,一方面利用彈性變形吸收熱膨脹差值,另一方面設計的彈性管板厚度要比同操作工況下的圓形管板小很多,這樣可以減小管板中心和邊緣間的徑向熱應力。

c.在殼體上設置膨脹節。管板熱應力取決于自身的變形量,大小跟管板剛度有關,且與總變形協調量成正比。當換熱管和殼體的熱膨脹差很大時,總變形協調量就很大,管板變形量也會很大,使管板發生很大的撓曲變形,最終導致管板產生極高的應力。所以可采用在殼體上設置膨脹節的辦法,降低殼體軸向剛度,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降低由溫差引起的熱應力。

d.減小U形管和殼體之間的溫差。運行過程中,如果冷熱介質的溫差較大,在選擇換熱器的型式時應盡量避免選擇固定管板式換熱器,目的是消除由于U形管、殼程溫差引起的熱應力。

e.合理選擇管板的材料。不同材料的膨脹系數、彈性模量、泊松比均隨溫度變化而變化,從而產生不同程度的熱應力,因此,合理選擇材料可以減少管板、U形管、殼體之間的熱膨脹差。

f.采用預應力技術。通過預應力技術改善正常工況下管板熱應力分布狀態,進而降低熱應力對管板應力強度及管板彎曲變形。

4結束語

固定管板式換熱器在使用過程中,管板常因實際工況苛刻,承受較大的壓力載荷和熱應力載荷,筆者通過分析國內外學者對管板所受熱應力的研究,總結出產生熱應力的原因,并以管板設計標準為依據,提出減小管板熱應力的相應措施。